最高法新规明确“合理性”保密措施,企业如何构建有效防护体系?
作者:高保Huub
时间:2025-06-12

一、 新规核心解读:保密措施的“合理性”是司法认定的关键

《规定》第五条明确指出,权利人为防止商业秘密泄露所采取的保密措施,需满足“合理性”要求。判断合理性并非一刀切,而是需要综合考量信息的性质、价值、保密措施的可识别度、保密措施与商业秘密的对应程度等因素进行认定。

这意味着什么?

告别形式主义: 仅仅签订一份笼统的保密协议或张贴一张“禁止入内”的告示,可能不足以被法院认定为“合理”的保密措施。

强调匹配性: 保密措施的强度需要与所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性相匹配。核心配方或核心客户名单显然需要比一般性经营信息更严密的防护。

重视可识别度: 保密措施应清晰、明确地传达出相关信息属于保密范围的信息,让接触者(如员工、合作伙伴)能够明确知晓其保密义务。

追求体系化: 单一的保密手段往往不够,“合理性”通常需要通过多种措施组合形成的体系来体现。

二、 七类典型措施:构建全方位保密防线的指引

《规定》第六条具体列举了七类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采取了相应保密措施的情形,为企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操指南:

签订保密协议或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法律保障,明确各方权责。

通过章程、规章制度、培训、书面告知等方式提出保密要求: 将保密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途径传达给相关人员(尤其是员工)。

对涉密的厂房、车间等生产经营场所限制来访者或进行区分管理:  这是物理隔离的核心!通过门禁系统、分区管理(如设立专门的研发区、样品室)、使用高保保密柜/保密室对核心涉密区域或物品进行存放与隔离,能有效限制无关人员接触,显著提升保密措施的可识别度和安全性。

以标记、分类、加密、封存、限制能够接触或获取的人员范围等方式,对商业秘密的载体进行区分和管理:  对纸质文件、电子文档、U盘、硬盘、样品等载体进行清晰标识(如加盖“秘密”、“机密”章),并采取物理保护手段。将核心商业秘密载体(如设计图纸、配方原件、重要合同)锁入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高保保密柜中,并严格管控钥匙或密码,是满足此条“合理性”要求的直观、有效且司法认可度高的做法。 加密技术也常与物理保管结合使用。

对能够接触、获取商业秘密的计算机设备、电子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软件等,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访问、存储、复制等措施: 加强IT系统安全管理,如设置访问权限、禁用USB接口、部署数据防泄漏系统(DLP)等。

要求离职员工登记、返还、清除、销毁其接触或者获取的商业秘密及其载体,继续承担保密义务: 完善离职流程管理,明确交接和销毁要求。

采取其他合理保密措施: 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新场景预留空间。

三、 企业行动指南:以“合理性”为核心,强化物理防护基石

面对新规,企业应迅速审视现有保密体系:

评估与对标: 对照《规定》第五条、第六条,评估现有措施(尤其是物理隔离和载体管理措施)是否满足“合理性”要求?是否与商业秘密价值匹配?

查漏补缺: 重点检查涉密场所管理、涉密载体(特别是纸质和实体物品)的保管是否到位。是否对所有高价值商业秘密载体都采取了足够坚固、可靠且受控的物理隔离措施

升级硬件保障:  投资专业的保密存储设备是构建“合理性”物理防护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提供全系列符合国家认证标准的保密柜产品,具备:

坚固防盗结构: 抵御暴力破坏,确保载体物理安全。

严格访问控制: 机械锁、电子密码锁、指纹识别、I等多重认证方式,精确管控接触人员范围,满足“限制访问”和“区分管理”要求。

清晰标识与管理: 柜体本身及其内部管理,有助于实现载体的“标记、分类、隔离”。

可靠性与合规性: 产品符合国家相关保密标准,为企业的保密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和司法认可的证据。

image.png 

高保保密柜

完善制度流程: 结合硬件防护,细化涉密场所进出管理、载体借用归还登记、保密柜使用规范等制度,并通过培训确保员工理解执行。

留存证据: 注意保存采取各项保密措施的证据,如制度文件、培训记录、保密协议、保密设备采购和使用记录(如保密柜的领用登记、权限设置记录)等。

结语

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为商业秘密保护树立了更明确的司法标尺,“合理性”成为衡量保密措施有效性的核心。企业必须摒弃侥幸心理,构建一套包含制度、人员管理、技术防护和坚实的物理隔离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防护体系。

 

 




返回上一页


正品保证 优质服务 急速物流 售后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