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远程办公模式的兴起,企业面临着新的商业秘密泄露风险。本文将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判例,探讨在家办公泄露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及企业应对措施。
曹某某、王某某与甲科技公司商业秘密泄露案
曹某某、王某某系北京甲科技公司的技术运维负责人,均签订了保密、竞业限制及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王某某于 2019 年 12 月离职,后与他人成立与甲公司经营业务相同的乙公司。2020 年 7 月,甲公司的关联公司发现曹某某批量下载了甲公司核心项目的前端代码,并通过 U 盘拷贝。曹某某解释是居家办公需要,但经调查发现,他还将某游戏的后端架构图对外提供,并接收王某某的转账款用于购买存储商业秘密的笔记本电脑,甲公司遂将相关方诉至法院。
一审法院认为曹某某有权接触涉案商业秘密,其将商业秘密带离办公场所是居家办公所需,难以认定违反法律规定或商业道德,且无证据显示相关商业秘密被披露或使用,故驳回甲公司诉讼请求。甲公司不服上诉后,最高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曹某某有权接触商业秘密不代表其接触、获取及后续处置行为必然正当,其分阶段、有步骤地将商业秘密带离办公场所,存在转移给王某某和乙公司的可能,且曹某某删除操作日志、篡改登录记录等行为有悖常理,造成商业秘密脱离甲公司有效控制的商业风险,上述行为均系曹某某与王某某、乙公司有意安排,最终判决曹某某、王某某、乙公司立即停止侵害甲公司商业秘密,连带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 90 万元。
案例分析及相关建议
法律风险分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曹某某虽有权接触涉案商业秘密,但其擅自将商业秘密带离办公场所并转移至私人设备等行为已构成以盗窃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即使员工声称是居家办公需要,但若存在异常行为且商业秘密存在泄露风险,仍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完善保密制度 :企业应建立适应远程办公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明确商业秘密范围、密级、保密措施等,如将核心代码、技术图纸等列为绝密级,严格限制访问和下载权限。
强化员工管理 :与员工签订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明确保密义务和违约责任;对员工进行保密培训,提高其保密意识;对涉及商业秘密的员工进行背景调查和定期考核。
加强技术防范 :采用技术手段对企业数据和信息系统进行保护,如加密技术、访问控制、防火墙等;对员工远程办公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管理,确保其符合企业安全要求。
建立监测机制 :实时监测企业商业秘密的使用和流转情况,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对员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
综上,企业在远程办公模式下应高度重视商业秘密保护工作,通过完善保密制度、强化员工管理、加强技术防范和建立监测机制等措施,防范商业秘密泄露风险,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合法权益。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