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涉密会议、活动保密管理须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等相关规定,以下是具体的操作建议:
一、涉密会议的保密管理
1. 明确责任主体:涉密会议的主办单位是保密责任主体,负责整个会议的保密工作。
2. 制订保密工作方案:根据会议内容的密级,制订详细的保密工作方案,明确会议的密级、参会人员范围、保密要求等。
3. 严格控制参会人员:确定参会人员范围,严格审核参会人员资格,登记并保存相关信息,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4. 加强会议场所管理:选择符合保密要求的会议室,确保会议场所的安全。会议期间,应做好会场保密保障和会场外可疑无线信号监测。
5. 管理会议文件资料:会议文件应进行编号、登记,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参会人员不得擅自复制、拍照或录音。
6.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会议期间禁止使用非保密网络设备,防止会议信息通过互联网泄露。
7. 会后清理:会议结束后,应督促做好文件、资料的清退、回收、销毁和保密设备回收等工作。
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的保密管理
1. 完善保密制度: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保密工作,确保场所、设施、设备防护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
2. 人员管理: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等关键人员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或长期居留许可。
3. 保密资格申请:根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办法》,单位需建立符合标准的保密体系,包括保密责任、涉密人员培训、保密组织机构等。
4. 保密资格等级:根据单位承担的涉密任务级别,申请相应等级的保密资格(一级、二级、三级),并确保在保密资格有效期内持续符合要求。
三、具体措施
1. 禁带设备提醒:在会议须知中加入保密管理要求,在会场入口处采取提示提醒等措施,防止参会人员带入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
2. 会议资料管理:会议资料应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会议结束后,应将文件收回或销毁。
3. 动态监控:对会议过程进行动态监控,确保涉密信息安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涉密会议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的信息安全。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