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国家交通战略安全,交通运输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2025年新施行的《国家秘密定密管理规定》,现发布涉密会议专项管理要求,构建"审批-管控-追溯"全流程安全体系。
一、会议全链条刚性管控
会前三重审查
场所审查:优先选用交通战备指挥中心、港口保密会议室等认证场地,禁止使用涉外酒店;
设备审查:会前48小时完成窃密设备排查,拆除无线装置并铺设电磁屏蔽层;
人员审查:参会名单需经分管领导签字确认,服务人员政审备案。
会中"四禁"措施
禁令类型 | 具体要求 | 技术保障 |
通讯禁令 | 手机、智能手表存入全频段屏蔽柜 | 会场部署信号干扰系统 |
记录禁令 | 禁止携带录音录像设备 | 入场安检门+人工复检 |
传输禁令 | 禁用普通视频会议系统 | 启用专用光缆传输通道 |
网络禁令 | 切断公共Wi-Fi,禁用蓝牙/USB接口 | 物理隔离网络端口 |
会后双清机制
载体清零:会议结束2小时内回收所有文件,带离载体需签保密责任书;
环境清零:对会场及住地开展电子残留检测,确保无信息遗留。
二、交通特殊场景管控
移动场景会议
车船会议启用移动屏蔽舱(如海事巡逻艇保密舱、高铁指挥车厢);
参会人员签署《移动载体安全承诺书》,全程双人监督。
跨境协作会议
境外涉密会议须在驻外使领馆保密室召开;
禁止使用当地通讯设备,文件传输仅限外交信使渠道。
重大工程会议
港珠澳大桥等工程涉密会议,现场设防窃听集装箱会议室;
施工图纸会后立即存入工地密码保险柜。
三、四级责任追溯体系
责任层级 | 具体职责 | 问责情形 |
分管领导 | 审批会议密级及人员范围 | 违规扩大知悉范围 |
主办处室 | 制定保密方案并执行清场 | 文件回收遗漏 |
技术保障组 | 确保屏蔽系统有效运行 | 信号泄露 |
参会人员 | 遵守行为禁令并签字确认 | 私带手机入场 |
执行要求
新规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省级交通运输厅、港务集团须于7月10日前完成自查整改。
监督单位:交通运输部保密委员会、国家安全局交通分局
政策依据:
《保守国家秘密法》《交通运输行业保密管理实施细则》《国家秘密定密管理规定》(2025年)
注释:
突出行业特色:针对车船移动会议、跨境工程协作等交通高频场景定制方案
量化管控:明确"2小时回收""48小时排查"等时限要求,增强可操作性
责任可视化:采用四级责任追溯表格,明晰各环节权责边界
专项行动配套:以"百日攻坚"捆绑硬件改造与督查机制,确保政策落地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