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境外传递非密信息无需审批?
作者:高保Huub
时间:2025-07-01


        在全球数字经济博弈中,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成为战略新高地。2024年中国《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的出台,标志着非敏感数据出境迎来重大制度松绑,形成独具特色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与美欧趋严的监管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新规:豁免为主的核心框架

新规建立了审批为例外、豁免为原则”的监管体系:

商业数据自由流动:国际贸易、跨境制造等场景中的非个人信息及非重要数据,出境免于安全评估、标准合同或认证程序

特定个人信息豁免:包括履行个人合同(跨境购物、签证办理)、人力资源管理、紧急救护等场景

自贸区创新试点:允许制定地方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清单外数据全面开放

关键突破:非密信息出境审批门槛大幅降低,如跨国工厂设备运行数据输往境外总部可直接豁免。

国际对比:规则分化加剧

美欧正实施更严格管控:

美国2025年新规:禁止向中俄等“受关注国家”传输基因、生物识别等七类敏感数据,单次违规罚金高达36.8万美元

欧盟双重法案:扩大工业数据出境限制,通过“公共安全”例外条款变相阻碍流动

企业合规双路径

面对规则冲突,企业需技术契约双管齐下:

技术脱敏:采用差分隐私等去标识化技术,保留数据价值同时规避识别风险

机制适配

中国场景:年传输10万普通信息以下适用标准合同备案

国际场景:满足GDPR第26条等域外豁免要求

隐存挑战

政策松绑背后仍存三重不确定性:

重要数据识别模糊:企业需自主判断未公开目录的数据属性

国际规则对冲:可能被迫建立多套并行合规体系

自贸区差异:地方负面清单水平参差或引发政策套利

当前全球监管呈现普通数据松绑、敏感数据严控”的分层态势。企业需以场景化思维动态评估数据属性、体量与流向,在安全与效率间寻求平衡。中国新规虽降低非密数据流通门槛,但全球规则碎片化带来的合规成本仍需警惕。

 




返回上一页


正品保证 优质服务 急速物流 售后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