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未禁止的保密技术即可使用?
作者:高保Huub
时间:2025-07-01

 

关于“法律未禁止的保密技术即可使用”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不能简单理解为绝对可行。 虽然“法无禁止即可为”是民商事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涉及保密技术(尤其是信息安全、数据保护、密码技术等)时,情况要复杂得多,存在许多重要的限制和考量因素:

“法无禁止”边界模糊:

法律滞后性: 新技术常无专门法规,后续立法可能追溯监管。

原则性约束: 《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定的“安全”、“合法正当必要”等原则,可能判定技术使用方式违法。

兜底条款: “危害国家安全”、“侵害他人权益”等条款可覆盖未明令禁止的技术滥用。

特定领域严格管制(核心限制):

密码技术: 《密码法》是刚性约束。 商用密码需检测认证,涉密场景必须使用获批密码。擅自使用未认证/自研强加密技术很可能违法。

数据保护: 处理个人信息(《个保法》)和重要数据(《数安法》)有法定安全义务。技术必须能有效履行这些义务(如保障安全、实现最小必要),否则使用即违法。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安全技术需满足更高要求,甚至通过国安审查。

国家安全: 绝对领域。 涉密或国安领域,“法无禁止”原则完全不适用,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反间谍法》等及审批程序。

使用目的与方式决定合法性:

技术中立,用途是关键。 保护商业秘密合法,但加密非法数据(如窃取信息)或规避合法监管则违法。

合同义务: 协议约定的保密措施或技术限制,优先级等同法律。

隐含风险与责任:

未禁止 ≠ 安全可靠。 使用有缺陷技术导致数据泄露,构成“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违法。

需证明合规: 企业有责任评估技术是否能满足法定安全要求,仅“未被禁”不够。

结论与行动指南:

摒弃简单思维: “法无禁止即可为”不适用于保密技术领域。需结合场景、数据类型、行业要求深度分析。

严守专项法律: 优先服从《密码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具体规定。 这是合规底线。

合法目的与方式: 确保技术用于正当目的,不侵权、不规避监管、不危害国安公益。

必须评估风险: 评估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是否符合所有适用法规、标准、合同

咨询专业人士: 涉敏感数据、国安领域或复杂新技术时,务必寻求法律(专攻网安合规)和技术安全专家的意见。

关注立法动态: 法规持续更新,需保持跟进。

核心:选择保密技术,合法性取决于全面合规评估(专项法律+使用场景+目的+安全性),绝非仅“未被明文禁止”。

 




返回上一页


正品保证 优质服务 急速物流 售后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