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核心依据
以涉密岗位等级为准,根据岗位日常工作中产生、经管或接触的国家秘密最高密级确定人员类别。
二、人员类别定义
核心涉密人员
对应岗位:工作中日常接触 绝密级国家秘密
典型场景:处理国家战略级情报、国防核心数据、重大科研机密等
重要涉密人员
对应岗位:工作中日常接触 机密级国家秘密
典型场景:管理省级重大项目数据、外交敏感信息、尖端技术参数等
一般涉密人员
对应岗位:工作中日常接触 秘密级国家秘密
典型场景:经手市级机关内部文件、普通警务档案、行业基础统计资料等
关键管理差异
(一)审查与培训
核心涉密人员:
背景审查:每年1次全覆盖
保密培训:≥16学时/年,含反间谍演练
重要涉密人员:
背景审查:每2年1次
保密培训:≥12学时/年
一般涉密人员:
背景审查:入职时完成
保密培训:≥8学时/年
(二)行动限制
核心涉密人员:
禁止因私出国(境)
工作区域实行双人监督制
重要涉密人员:
因私出国(境)需提前6个月审批
工作设备禁止连接互联网
一般涉密人员:
因私出国(境)提前3个月报备
工作数据存储于加密设备
(三)脱密期要求
核心:离岗后 3-5年 脱密期
重要:离岗后 2-3年 脱密期
一般:离岗后 1-2年 脱密期
执行铁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十五条强制规定
岗位定密刚性化:
机关单位必须书面定义涉密岗位等级
每年复核岗位涉密事项清单
人岗匹配100%:
人员身份随岗位变动实时调整
禁止“高岗低定”(如接触绝密按一般人员管理)
杜绝“人岗分离”(实际工作内容与定级不符)
离岗管控三步骤:
降密:逐步降低涉密权限
脱密:执行脱密期监控
解密:正式解除涉密身份
警示红线:
❗ 未按规定分类管理 → 追究单位保密主体责任
❗ 脱密期未满擅自离职 → 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