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办公时代,计算机、U盘、移动硬盘等设备是日常工作的必备工具,却也极易成为国家秘密泄露的“高危地带”。确保办公设备使用安全,绝非技术小节,而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责任。每一位使用者必须时刻绷紧保密弦,严守操作规范,将“网络隔离、密码强固、介质专用”这三条铁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铁律一: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网络隔离是生命线
绝对禁令: 严禁在连接互联网(包括无线网络)的任何计算机(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等)上处理、存储、传输任何涉密信息或敏感内部信息。 这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风险剖析: 互联网环境复杂开放,黑客攻击、木马病毒、网络监听无孔不入。联网计算机如同“透明鱼缸”,一旦处理涉密信息,瞬间暴露在巨大风险中,极易被远程窃取、非法控制或植入后门。
深度认知: “看似普通的内部文件,也可能包含敏感信息。” 工作规划、统计数据、人事安排、内部讨论稿、项目进展等,虽未正式定密,但往往包含大量敏感内容。切勿心存侥幸,务必树立“非必要不上网,上网内容严把关”的意识。处理任何可能涉及工作核心或敏感内容的信息,都应在物理隔离的涉密计算机上进行。
实践要求:
涉密计算机必须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严禁安装无线网卡或连接网线至非涉密网络。
非涉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只能处理完全公开、无任何敏感性的信息。
严格区分涉密与非涉密设备用途,绝不混用、交叉使用。
铁律二:密码即钥匙,强固方安全——密码管理是防护盾
核心要求: 必须为所有计算机(无论涉密与否)设置高强度的开机密码/登录密码,并定期(建议每3个月)更换。
风险剖析: 弱密码或长期不更换的密码形同虚设。黑客利用“撞库”、暴力破解等手段,能轻易突破简单密码防线,窃取设备控制权及存储的所有信息。
强密码标准(务必遵守):
长度: 至少8位,推荐12位以上。
复杂度: 必须混合使用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如!@#$%^&*)。
避免信息: 绝对禁止使用生日、姓名拼音、电话号码、连续数字(123456)、简单重复(aaaa)等易被猜中或破解的组合。
独立唯一: 不同设备、不同系统应使用不同密码,避免“一码通”。
实践要求:
设置密码时严格遵循复杂度标准。
定期主动更换密码,形成制度性习惯。
妥善保管密码,严禁将密码张贴在设备旁、记录在易泄露的笔记本或手机中,也不得告知无关人员。
铁律三:存储介质不交叉,专盘专用堵漏洞——介质隔离是防火墙
核心禁令: U盘、移动硬盘、光盘、存储卡等移动存储介质,严禁在涉密计算机与非涉密计算机(特别是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
风险剖析: 这是病毒、木马、恶意软件传播和泄密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摆渡”攻击: 病毒潜伏于连接过互联网的U盘,一旦插入涉密计算机,立即激活窃密,并将窃取的信息藏匿于U盘。当该U盘再次插入联网计算机时,信息即被发送出去。
感染扩散: 涉密计算机上的病毒也可能通过U盘感染非涉密网络,造成更大范围危害。
物理丢失风险: 交叉使用的介质丢失风险更高,一旦丢失,泄密范围难以控制。
实践要求(专盘专用):
明确标识: 为涉密介质和非涉密介质设置清晰、不易脱落的标识(如颜色、标签)。
物理隔离: 涉密介质只能且必须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非涉密介质只能在非涉密计算机上使用。
严禁“两栖”: 同一块U盘/硬盘,绝对禁止今天插涉密机、明天插上网机!
格式化无效: 即使格式化,也难以彻底清除恶意软件或残留信息,交叉使用风险依然存在!
使用前后查杀(非万能): 在非涉密环境中,使用前后应进行杀毒,但这不能替代专盘专用的根本要求,仅作为辅助手段。
警钟长鸣:违规操作,祸患无穷
惨痛案例触目惊心: 某单位工作人员为图方便,将存储有内部敏感工作文件的U盘,插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进行编辑,导致该计算机被植入木马,U盘内及计算机上的敏感信息被黑客大量窃取并泄露。涉事人员受到严厉处分,国家秘密安全遭受严重威胁。这血淋淋的教训警示我们:在办公设备使用上,任何对“三铁律”的漠视与违反,都是为敌人敞开泄密之门,是对国家安全的犯罪!
压实责任,共筑防线
单位主责: 必须建立健全办公设备保密管理制度,明确设备分类、使用规范、密码要求、介质管理细则。加强保密教育和技能培训,特别强调“三铁律”。配备必要的防护软件(如涉密机专用防护系统、非涉密机杀毒软件)并确保更新。严格设备台账和介质配发登记管理。
使用者责任: 每位员工都是保密第一责任人。 必须深刻认识风险,自觉学习并严格遵守“三铁律”。日常操作中保持高度警惕,主动规避风险行为。发现设备异常或疑似泄密隐患,立即报告。
红线不可碰,铁律必须守
办公设备是工作的帮手,却也暗藏泄密的险滩。“涉密不上网”、“密码强且变”、“专盘不交叉”是守护国家秘密安全的三大铁律,是每位工作人员必须恪守的行为底线。 唯有将保密意识融入每一次开机、每一次插拔、每一次输入,以如履薄冰的谨慎、令行禁止的纪律,坚决杜绝任何违规操作,才能有效封堵办公设备泄密漏洞,切实筑牢信息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保密防线。设备操作无小事,严守规范保国安!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