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文件是国家秘密的重要载体,其传递环节是保密工作的关键节点,也是最易发生失泄密风险的薄弱环节。确保涉密文件在传递过程中万无一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最安全可靠的传递方式,并严格执行登记签收制度,实现文件流转的全程留痕、可追溯、可管控。
核心原则:方式安全是前提
严禁普通渠道传递: 绝对禁止通过普通邮政、社会快递公司(无论是否知名)、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非保密渠道传递任何涉密文件(无论密级高低)。这些渠道完全开放,缺乏有效监控和保护,极易被截获、窃取或丢失。
限定安全传递途径:
机要交通: 由国家保密部门或特定授权机构管理的专门运输系统,配备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押运人员和防护措施,是传递高密级文件的核心方式。
机要通信: 指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专门用于传递国家秘密的通信系统和业务。通常用于传递较低密级但数量较大的文件或材料。
派专人传递: 对于时间要求高或特别重要的涉密文件,应选派政治可靠、责任心强、具备保密意识的正式工作人员(通常需两人同行),使用符合保密要求的交通工具(如专车),采取直接送达方式。传递人员须全程负责文件安全,做到“密不离身”。
涉密网络传输(特定条件下): 仅在单位内部或经国家保密部门批准的专用、物理隔离的涉密信息系统中,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和权限进行传递。严禁通过互联网、非涉密内网传输!
关键环节:登记签收是保障
严格履行登记、编号、签收手续:
发出环节: 文件发出单位必须建立详尽的《涉密文件发出登记簿》。逐份登记文件标题、文号、密级、份数、页数、发出日期、传递方式(如机要号、派专人姓名)、接收单位(全称)、预计送达时间等信息。编号清晰唯一。
接收环节: 接收单位在收到涉密文件后,必须立即核对文件数量、密封状态、登记信息是否与发出记录一致。核对无误后,在《涉密文件接收登记簿》上详细登记接收时间、文件信息、发出单位、传递方式(如机要号、传递人姓名及证件信息)、接收经办人签名等信息。签收必须由接收单位指定的、具有相应权限的正式工作人员完成,不得代签或随意签收。
闭环管理: 登记签收手续构成了涉密文件传递的完整闭环。发出方有记录可查,接收方有依据可循,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能迅速追溯责任,查明文件去向。这是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制度基石。
警钟长鸣:风险不容忽视
血的教训警示我们: 曾有单位因图方便或心存侥幸,使用普通快递寄送涉密文件。结果文件在运输途中丢失,被无关人员拾获,导致国家秘密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相关责任人受到了严肃处理。这一案例深刻揭示:在涉密文件传递上,任何对安全方式的懈怠、对登记签收程序的简化,都是对国家安全的极端不负责任,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落实责任,守土有责
单位主体责任: 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涉密文件传递管理制度,明确传递方式的选择标准、登记签收的具体流程、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配备符合要求的保密设施(如保密柜、登记簿)。加强对涉密人员的保密教育和培训,特别是文件管理、传递人员的专项培训。
传递人员责任: 具体负责文件传递(包括机要人员、专送人员)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保密意识,熟知保密规定和操作流程。在传递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纪律,确保文件物理安全,认真履行交接手续。对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
接收人员责任: 接收人员要认真核对、如实登记、规范签收。接收后应立即将文件移交本单位保密员或按规定存入保密柜,不得私自留存或擅自处理。
规范传递,安全至上
涉密文件传递,安全重于泰山。“选择安全方式”是筑牢防线的第一道闸门,“严格登记签收”是全程可控的关键锁链。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将每一项规定、每一个步骤都落到实处。唯有以最严的标准、最实的举措,确保涉密文件传递的每一个环节都安全、规范、可追溯,才能有效堵塞失泄密漏洞,切实守护好国家秘密安全,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利益。文件传递无小事,安全规范记心间!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