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会议是国家秘密产生、传递和决策的重要场所,其保密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每一位涉密会议参与者,都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严格遵守会议纪律,将保密要求落实到会议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核心铁律:令行禁止,规范行为
严禁擅自记录、录音、录像:
这是涉密会议的绝对红线。未经会议组织者明确授权,任何参会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笔记、手机录音、拍照、录像等)私自留存会议内容。
会议内容,无论看似敏感程度高低,都属于国家秘密或工作秘密范畴,私自留存即构成泄密隐患。
规范记录,妥善保管:
如因工作需要确需记录,必须且仅能使用会议组织方统一配发的“专用保密记录本”。 普通笔记本、便签纸、个人电子设备等一律禁止用于记录涉密内容。
会后保管是关键: 会议结束,记录有涉密信息的保密记录本,必须按照会议组织方或本单位保密部门的规定,立即交回指定部门统一保管,或由记录人本人严格履行登记手续,放入符合保密要求的密码柜中妥善保管。 严禁随意携带、放置或丢弃,确保全程处于可控状态。
会后关键:彻底清理,不留死角
及时彻底清理会议现场:
会议结束,人人有责: 所有参会人员(特别是会议工作人员和最后离场人员)必须立即、全面、细致地清理会议场所。
重点清查: 仔细检查桌面、座椅、地面、抽屉、讲台、茶歇区等所有角落,确保不遗留任何涉密文件、资料、草稿纸、会议议程、代表名单、记录纸页(即使是没有字的空白页)、存储介质(U盘、光盘)等。
“一张纸片都不能少”: 必须树立“片纸只字皆涉密”的意识,任何遗留物都可能成为泄密的源头。
警钟长鸣:前车之鉴,引以为戒
血的教训警示我们: 曾发生参会人员因疏忽大意,将载有重要涉密信息的会议文件遗落在会场。这份文件随后被进入会场的无关人员(如保洁人员、后续会议人员)捡到。这一张薄薄的纸片,瞬间变成泄密的“炸弹”,导致敏感信息外流,给国家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此类事件绝非孤例,它深刻揭示了会后清理环节的极端重要性和麻痹大意的巨大危害。
落实责任,筑牢屏障
主办方责任: 会议组织者必须严格落实保密管理主体责任。会前明确宣布保密纪律和要求;会中加强监督巡查;会后组织或监督彻底清场,并核查涉密载体(包括保密记录本)的回收保管情况。
参与者责任: 每一位参会者都是保密的第一责任人。 要自觉学习遵守保密规定,时刻绷紧保密弦。不仅要管好自己“不记录、不录音、不录像”,更要主动参与会后的清理工作,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携带涉密文件资料参会,离场时务必确认全部带走或按规定上交。
技术保障: 涉密会议室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保密防护设施(如“三铁一器”:铁门、铁窗、铁柜、报警器),会议期间启用信号屏蔽装置,防止无线窃密。
保密无小事,细节定成败
涉密会议是保密工作的前沿阵地,容不得丝毫懈怠和侥幸。“严禁擅自记录”、“使用专用本并妥善保管”、“会后彻底清场不留隐患”,这三条是涉密会议不可逾越的保密红线。 我们必须从反面案例中汲取深刻教训,将保密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会议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唯有全体参会人员恪尽职守、慎之又慎,方能确保涉密会议万无一失,切实筑牢国家秘密安全的铜墙铁壁。严守会议纪律,就是守护国家安全!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