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下机关单位保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调研报告
作者:高保Huub
时间:2025-07-10

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大国博弈持续加剧,保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国际情报斗争日益激烈,机关单位保密工作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本报告基于实地调研和政策分析,梳理当前保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要求,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旨在为筑牢新时代国家秘密安全防线提供参考。

一、当前保密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技术泄密风险持续加剧

数字技术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显著降低了开源信息获取和分析的门槛。境外情报机构利用先进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对碎片化、模糊化的公开信息进行深度关联分析,从而获取高价值情报。例如,某地方政府在招标公告中违规标注涉密技术参数,被境外情报机构捕获分析后,导致核心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暴露。

网络攻击手段:针对涉密信息系统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呈现高发态势。部分单位因防护体系薄弱,未能有效抵御网络渗透攻击,造成涉密信息泄露。据2025年保密工作自查报告显示,全年各级机关单位成功抵御网络窃密攻击3000余次,但仍有部分单位因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泄密。

(二)境外情报活动全面升级

拉拢策反手段:境外情报机构以“咨询合作”、“高额报酬” 为诱饵,重点针对涉密岗位离职人员开展渗透。2025年国家安全部通报的案例显示,某国有企业退休涉密人员冯某被境外机构拉拢,利用与原单位在职人员的关系,非法提供重点行业核心涉密信息,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情报收集方式:通过商业合作掩护、学术交流渗透等方式,有组织地刺探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等重点领域敏感信息。特别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境外非政府组织以“社会调查”为名,试图收集我国敏感行业数据和政策信息。

(三)新型泄密渠道不断增多

社交媒体泄密:部分工作人员保密意识薄弱,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敏感信息。典型案例包括个别户外爱好者在军事禁区、国防科研单位等涉密敏感区域自拍并上传网络,被境外情报机构利用进行地理定位和设施识别。

移动办公风险: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新的泄密隐患。某市政府工作人员望某为图方便,用手机拍摄机密级文件,并使用图文识别软件处理后传入互联网计算机,造成国家秘密泄露。此外,擅自使用移动互联网视频会议软件讨论涉密内容,录屏后二次传播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表:机关单位保密工作常见泄密风险及典型案例

风险类型 

具体表现 

典型案例

技术泄密

开源信息关联分析

招标文件标注涉密技术参数

境外情报活动

高额报酬利诱

离职涉密人员提供核心机密

新型泄密渠道

社交媒体分享

涉密区域自拍上传网络

移动办公风险

手机拍摄传输

机密文件拍照识别处理

 

二、机关单位保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密意识与责任落实亟待加强

意识淡薄现象:部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存在“无密可保” 的错误认识。某市调研显示,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和平时期无密可保”,60%的工作人员曾通过微信处理工作信息而未评估其保密风险。

责任落实不到位:领导干部保密责任制在部分单位流于形式。某单位在自查中发现,保密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制度与执行“两张皮”。如涉密文件长期散放办公桌、非涉密计算机处理敏感信息等问题多发。

(二)制度执行与技术防护存在短板

定密管理不规范:部分单位定密工作存在“高密低定”“有密不定” 等乱象。调研显示,近40%的单位未严格执行定密责任人制度,导致定密随意性大、范围模糊。某省在专项检查中发现,超半数被查单位的工作秘密清单制定不规范,缺乏科学评估。

网络防护滞后: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保密技术防护投入不足问题。多地反映,部分保密设备老化严重,数据传输加密措施不完善,存在被非法截获的风险。某市自查发现,仅15%的单位配备了符合国标的保密自监管设施,涉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薄弱。

(三)人员管理与物理防控薄弱环节突出

涉密人员管理疏漏:离职离岗人员脱密期管理存在盲区。部分单位对涉密人员离岗前的载体清退不彻底,取消系统权限不及时。典型案例显示,某涉密人员离职时仅清退纸质文件,未移交工作电脑中的加密电子文档,导致涉密信息失控。

物理防控不足:部分涉密场所基础防护设施缺失。调查显示,约25%的单位保密要害部位未落实 “三铁”(铁门、铁窗、铁柜) 要求,手机屏蔽柜、信号干扰器等设备配备不全。涉密会议管理尤为薄弱,某单位召开涉密会议时未启用手机信号干扰器,导致会议内容被窃取。

三、加强机关单位保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系统化推进保密管理体系

1. 强化全周期人员管理

岗前审查与过程监督:严格执行涉密人员上岗审查,实施“上岗-在岗-离岗”全周期管理。重点加强离职人员脱密期管控,落实出国(境)审批、就业限制等要求。

教育培训常态化:将保密教育纳入公务员年度培训必修课,开展“人人话保密” 主题活动。推广“武汉保密”微信公众号等学习平台,通过泄密案例警示教育提升风险意识。

2. 落实“十个管好”关键举措

机关单位保密工作‘十个管好’是涵盖人员、文件、会议、定密、网络、设备、介质、手机、销毁和场所管理的系统性保密规范,旨在全流程、多维度筑牢保密防线。

管好人员:‌

全员保密教育与警示常态化,涉密人员上岗至离职全周期管理,临时工作人员需签订保密协议并限制涉密文件处理权限。‌‌‌‌

‌管好文件:‌

涉密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起草使用涉密计算机并预设密级,禁止通过互联网传输或私人设备扫描,复制需审批并加盖戳记。‌‌

‌管好会议:‌

会前签订保密承诺,禁用无线设备并配备信号干扰器;会后专人回收文件,宣传报道需脱敏处理。‌‌

‌管好定密:‌

定密责任人需规范执行定密程序,避免高密低定或随意定密,工作秘密需清单化管理。‌‌

‌管好网络:‌

涉密网络独立使用,禁止接入公共网络;非涉密网络遵循“涉密不上网”原则,禁用云存储处理涉密信息。‌‌

‌管好设备:‌

涉密设备专用且标识明确,非涉密设备禁止处理涉密信息,包括打印、扫描等操作。‌‌

‌管好介质:‌

存储介质按密级登记管理,禁止公私混用或跨设备交叉使用。‌‌

‌管好手机:‌

严禁拍摄、传输涉密文件,限制微信工作群数量,发现泄密行为需及时上报。‌‌

‌管好销毁:‌

涉密载体销毁需审批后集中送销,禁止随意丢弃或变卖。‌‌

‌管好场所:‌

涉密场所配备安防设施,进出需存放手机并专人监管,文件离柜上锁。‌‌‌‌

涉密文件执行“全流程闭环管理” ,从拟制、传递到销毁全程留痕;涉密会议落实 “谁主办,谁负责” 原则,配备手机屏蔽柜、信号干扰器,禁止携带智能设备入会场。统一配发加密存储介质,禁止私人设备处理公务;涉密设备粘贴密级标识,维修时拆除存储部件并由专人监督。

(二)强化技术防护与风险防控

1. 升级防护技术手段

基础设施更新:加大保密技术投入,淘汰老旧防护设备,在涉密网络中部署保密自监管系统,实现异常操作实时报警。

数据风险防控:建立数据汇聚关联分析预警机制,防范多源信息整合引发的泄密风险。推广一次性刻录光盘用于数据导入,严禁网盘、云盘存储涉密信息。

表:保密技术防护能力建设重点领域

领域

现状

提升路径

网络防护

部分单位未配备保密自监管设施

建设涉密网络动态监测系统
部署数据防泄露(DLP)工具

终端安全

非涉密计算机处理敏感信息多发

强制安装终端审计软件
阻断非授权外联

介质管理

私人存储介质使用普遍

推广国密算法加密U盘
建立介质全生命周期台账

销毁能力

自行销毁设备不达标

配备符合国标的碎纸设备
集中送销涉密存储介质

 

2. 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保密风险评估:设区的市级以上保密部门牵头建立“保密风险评估机制” ,定期开展风险扫描和渗透测试。

信息公开审查:严格执行信息公开“三审制” ,禁止通过手机或互联网进行保密审查。对敏感领域采购招标、宣传报道实施双重审核。

(三)健全保密责任与监督机制

1. 压实主体责任链条

明确责任分工:落实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每年专题研究保密工作不少于两次。

强化追责问责:对泄密案件实行“一案双查” ,既追究直接责任,也倒查领导责任。某市在发生微信泄密事件后,不仅处理当事人,还对分管领导诫勉谈话,强化了责任传导。

2. 构建长效监督体系

常态化自查自纠:每季度开展保密自查,重点排查网络设备、涉密载体、人员管理风险点,建立整改台账。

专业化监督检查: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国家安全机关开展“双随机、一公开” 抽查,对重点领域实施专项督查。

结语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快速演变的保密环境,机关单位必须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修订的《保密法》为遵循,将“十个管好” 要求融入日常管理。通过强化技术防护、压实主体责任、培育保密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性举措,全面提升保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唯有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保密安全防线,才能为国家发展与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在新时代大国博弈中维护好国家核心利益。

来源:神农架林区红坪镇政府微信公众号




返回上一页


正品保证 优质服务 急速物流 售后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