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敏感磁介质(如磁带、磁盘)或精密仪器免受外部交变磁场干扰的应用中,防磁柜(或称电磁屏蔽柜)是核心设备。然而,“防磁柜无需接地”的观点存在根本性错误。接地是确保其屏蔽效能有效发挥的物理基础和工程规范强制要求。
1. 接地的物理必要性:控制涡流以形成有效屏蔽
防磁柜的屏蔽机制依赖于金属柜体在交变磁场中产生的感应涡流及其生成的反向磁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外部交变磁场穿过金属柜体时,变化的磁通量在柜体金属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EMF)。
涡流的产生: 感应电动势驱动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环状电流,即涡流。
楞次定律与反向磁场: 依据楞次定律,涡流会产生一个方向与原外部磁场相反的新磁场,此反向磁场旨在抵消入侵的磁场,从而实现屏蔽。
接地的核心作用在于为涡流提供低阻抗的闭合泄放路径:
未接地的柜体,涡流只能在金属内部有限循环。这不仅因趋肤效应造成能量损耗(发热),更关键的是涡流路径不理想,导致产生的反向磁场分布不均、强度不足,无法有效抵消原磁场。
极端情况下,局部区域可能因涡流环路不完整或相位问题,反向磁场与原磁场叠加,反而增强柜体内部的实际磁场强度,导致屏蔽彻底失效。
可靠接地为涡流建立了优先的低阻抗泄放通道至大地。这确保了:
涡流能形成更有效的闭合回路,最大化反向磁场的生成效率和均匀性。
柜体电位稳定,避免静电积累或电位差干扰。
因此,接地是物理定律(法拉第定律、楞次定律)作用下,使防磁柜从“可能失效甚至有害”转变为“有效屏蔽器”的必要条件。
2. 规范要求:确保接地有效性
工程规范对接地的具体要求,均基于上述物理原理,旨在保障实际屏蔽效果与安全:
接地电阻 ≤ 4Ω:
此限值确保接地路径具有足够低的阻抗。
低阻抗是保证感应涡流能顺畅泄放入地的关键。接地电阻过大(>4Ω)会导致泄流路径压降过高、泄流不畅,显著削弱涡流效应和反向磁场强度,降低屏蔽效能。
需使用专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定期测量验证。
禁止与防雷接地共用线路:
物理原理冲突与安全风险: 防雷接地系统设计用于瞬间泄放巨大的雷电流(数十千安培级),这会导致接地极附近地电位在极短时间内(微秒级)急剧升高至数千甚至数万伏(地电位反击)。
若防磁柜接地与此类系统共用导体或接地极:
屏蔽瞬时崩溃: 雷击时剧烈的地电位抬升会瞬间破坏防磁柜接地点的参考电位,涡流泄放路径失效,屏蔽功能立即丧失。
严重安全隐患: 巨大的反击高电压会沿接地线传导至防磁柜柜体。这极可能造成:
柜内存储的敏感设备损坏。
对接触柜体的人员构成致命电击风险。
在柜体与其他设备/导体间引发危险的电弧。
强制独立性: 规范要求防磁柜必须拥有独立的、专用的接地系统(含接地导线和接地极)。或在最终接入大地前,与防雷接地系统保持足够的物理/电气隔离(如安全间距、隔离装置),以绝对规避地电位反击风险。
实施关键点:
使用截面积足够(通常≥25mm²)的多股铜质接地导线。
确保柜体接地端子、接地线连接点及接地极连接牢固可靠,接触电阻低(<0.1Ω)。推荐铜鼻压接并防腐。
专用接地极(如铜包钢棒)应埋设于低土壤电阻率、潮湿区域,并达足够深度。
结论
防磁柜必须可靠接地,是电磁学基本定律(法拉第定律、楞次定律、涡流效应)的必然要求,是屏蔽功能得以实现的物理基础。规范中对接地电阻(≤4Ω)和禁止与防雷接地共用的严格要求,是确保物理原理有效转化为工程实践、规避安全风险(特别是地电位反击)的必要措施。忽视或错误实施接地,将直接导致防磁柜屏蔽失效,并可能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因此,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进行接地设计和施工,是保障防磁柜功能性与安全性的绝对前提。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