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虽无现代保密制度,但围绕军政机密展开的保密与反保密斗争极其频繁,甚至直接决定政权存亡。以下从制度、案例、技术、人物四个维度,归纳三国时期的主要保密行动:
一、制度级保密:诸葛亮“三军之蠹”论
诸葛亮将保密写入“军法”,提出:
- “谋欲密,众欲静”(《将苑·将善》),战前谋划必须绝对保密,士卒不得预闻
- **“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列为“九种必败”之首,强调情报侦察的保密性
- 空城计前下达“斩妄言者”军令:凡擅议军机、高声喧哗者立斩,确保心理战意图不外泄
二、经典泄密案例:四次重大保密失败
事件 | 保密措施 | 泄密原因 | 后果 |
---|---|---|---|
衣带诏反曹 | 汉献帝血书诏令缝于衣带内 | 董承在家与王子服等人密议时被家仆庆童偷听告发 | 董承、吉平等人灭族,汉献帝彻底失势 |
穆顺发髻藏诏 | 宦官穆顺将密诏藏于头发中 | 曹操凭其“倒扣戴帽”动作起疑搜出密书 | 伏完、穆顺灭族,汉献帝再失外援 |
张松酒后遗信 | 将刘备攻川密信藏于衣袖 | 与兄张肃饮酒时遗落被捡获 | 张松被刘璋处死,刘备提前暴露战略意图 |
曹芳龙凤汗衫诏 | 以汗衫写诏授张缉等三人 | 司马氏早布耳目,出宫即被搜出 | 张缉等三人腰斩,曹芳被废 |
三、反间与主动泄密:周瑜“蒋干盗书”
- 故意泄密:明知蒋干是曹操间谍,周瑜伪造蔡瑁、张允“通吴”书信让蒋干“偷走”。
- 结果:曹操中计,斩杀两名精通水军的降将,周瑜成功削弱曹军战力。
四、物理保密手段的雏形
- 乌巢粮草保密:袁绍派淳于琼守乌巢,初期对粮仓位置实施严格保密,曹操一度无法探知。
- 空城计“屏蔽”措施:诸葛亮下令隐匿旌旗、禁绝出入、禁止高声,用“静默”制造信息真空。
总结:三国的保密启示
- “密事密办”:涉密场所必须隔绝无关人员(如董承在家议事被仆窃听);
- “慎选载体”:衣带、发髻、衣袖均非安全载体,易暴露;
- “反间为用”:主动泄密可成为战略武器;
- “制度约束”:诸葛亮的保密军令与现代保密制度精神相通——“谋成于密,败于泄”。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