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密工作领域,一个令人警惕的现象正在蔓延:部分采购人员将手机屏蔽柜表面是否印有“经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检测”“国家保密科技中心监制”等字样作为判断产品合规性的唯一标准。
殊不知,这些看似权威的标识,恰恰成为某些商家迷惑用户的“障眼法”。
印刷字样与真实认证之间,横亘着一道专业认知的鸿沟。
手机屏蔽柜作为涉密场所的信息安全防线,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国家秘密安全。但许多用户并不清楚——印刷字样并不代表产品真正获得了认证。
商家可自行在产品上印制任何宣传语,无论是否实际通过检测。这种“自我宣称式”印刷无需任何审核,只需一台喷墨打印机即可完成。
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屏蔽效能严重不足的柜体,却披着“国家认证”外衣堂而皇之地进入涉密场所的场景。这些产品一旦投入使用,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泄密风险。
01 合规产品的核心标尺:BMB49-2020标准
在迷雾重重的市场中,一把清晰的标尺已经确立——国家保密标准BMB49-2020《安全保密产品 手机屏蔽柜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新修订的保密法明确规定,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保密产品必须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
该标准在屏蔽效能、结构设计、标识规范等方面提出了严苛要求,如屏蔽效能需≥65dB,能够有效抑制2G-5G、Wi-Fi、蓝牙等各类信号。
2022年新标准实施后,依据旧标准(《手机屏蔽产品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暂行)检测的产品已逐步失效。
合规产品的唯一凭证是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证书,而非柜体表面的印刷字样。每一份真实的认证证书均载有唯一的产品型号和证书编号,可通过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官方小程序进行核验。
02 虚假认证产品的真实风险
实验数据揭示了认证产品与非认证产品的云泥之别。
在WiFi信号屏蔽测试中,无认证产品柜内的手机仍能接收到明显信号波动;而获得BMB49-2020认证的产品柜内,信号曲线则呈现平稳的“零信号”状态。
结构设计缺陷是劣质产品的致命伤。部分未达标产品采用普通钢板简单焊接,接缝处存在电磁泄漏缝隙;而合规产品则在连接部位采用氩弧焊连续焊接,并在柜门接触面设置导电衬垫或电镀层,确保电磁连续性。
性能差异带来的是安全风险的本质区别。在涉密会议室、武器装备试验场等场所,一部能接收信号的手机可能成为泄密“通道”。
03 穿透表象的专业鉴别法则
作为保密专业人员,穿透表象的鉴别能力至关重要。证书核验是识别真伪的核心手段。
采购时应要求厂家提供检测证书和报告,重点核查三项信息:产品型号是否与实物一致、证书有效期是否覆盖使用时段、检测依据是否为BMB49-2020新标准。
实物测试是不可或缺的验证环节。产品到货后,使用多制式手机(含5G设备)进行实际屏蔽测试,观察信号强度及网络连接状态。
品牌资质是长期安全的保障。技术实力雄厚、长期服务党政军机关的品牌更值得信赖。以国保为例,其产品不仅符合新国标要求,更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保密保障,侧面印证了其可靠性。
04 新标准引领的产品进化
BMB49-2020标准的实施推动了手机屏蔽柜的技术迭代。
新一代合规产品融合了智能防护技术,如半导体指纹识别、智能防录音等功能,在确保电磁屏蔽效能的同时提升管理便捷性。
认证体系也同步升级。新证书明确标注检测依据、证书有效期和研制单位信息,堵住了旧证书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
厂家获得生产资质时,必须向保密部门签订责任承诺书,保证量产产品与送检样品的一致性,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责任绑定机制为采购方提供了更强的制度保障。
保密工作无小事。当某军工单位采购人员按常规采购了一批印有“认证”字样的屏蔽柜后,在一次保密检查中,检测仪器却显示柜内存在明显的信号泄漏。
进一步核查发现,该产品证书编号对应的竟是另一型号。
安全认证不是印在铁皮上的油墨字,而是写进国家保密体系的责任链。
专业甄别之下,手机屏蔽柜上的每一道焊缝、每一寸屏蔽层,都在无声地守护着国家秘密的安全边界
返回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