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缩短脱密期?这道“隔离墙”动不得!
作者:高保Huub
时间:2025-08-28

商业秘密、技术机密、国家安全……这些词汇在职场中并不陌生。随着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一批特殊人群——涉密人员的离职管理,正成为企业和个人都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

“我只是想早点开始新工作”、“公司通融一下应该没问题”———这样的想法在涉密人员离职时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我国法律为涉密人员离岗离职设置了一道刚性屏障——脱密期,任何试图跨越这道屏障的行为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法律划出的红线:为什么脱密期“协商无效”?

《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对于核心涉密人员,这一时期通常为2至3年。

这并非建议性或指导性规定,而是强制性法律要求。人社部发〔2011〕153号文更是明确强调:“涉密人员离岗离职的脱密期管理,不得通过劳动合同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协议予以变更或缩短。”

这意味着,无论用人单位与员工如何“你情我愿”,任何试图缩短脱密期的协议在法律面前都是无效的。脱密期不是劳动合同中的普通条款,而是基于国家安全考虑设定的法定要求,其时长是根据涉密程度和风险评估科学确定的,不容“讨价还价”。

血泪教训:那些触碰红线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某军工企业曾发生过一个典型案例:一名技术骨干提出离职,HR总监出于惜才和心理,同意缩短其脱密期。双方签署了协议,技术人员顺利离职并加入新公司。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这次“通融”最终被发现,不仅该技术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那位“通情达理”的HR总监同样未能幸免,双双面临法律的严惩。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来,因缩短脱密期而被追究责任的案例时有发生,涉事人员往往面临:

刑事责任:可能涉嫌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

职业生涯断崖:犯罪记录将伴随一生,再就业极其困难

个人声誉扫地:被贴上“泄密风险”标签,社会评价一落千丈

三方视角:各方的正确应对之道

对涉密人员而言:规划职业生涯时,必须将脱密期纳入考虑范围。寻求新机会时,应提前评估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切勿心存侥幸。脱密期内,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配合原单位的管理要求。

对用人单位来说:保密管理是生命线,不是可灵活变通的普通人事政策。HR和管理层必须将国家安全置于首位,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定期开展保密法制教育,让每个相关人员都清楚“协商缩短”的违法性和严重后果。

对社会公众:应当理解和支持涉密人员管理制度。国家安全无小事,脱密期制度是保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安排,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尊重和维护。

结语:脱密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在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涉密人员管理面临更多挑战。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国家安全始终是高于一切的利益

脱密期制度是国家为保护秘密安全设置的关键“隔离墙”,任何试图削弱这道防线的行为都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敬畏法律,严守脱密红线,不仅是保护国家利益,也是保护每个涉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自身利益。

记住:一次“通融”,可能换来的是无法挽回的自由代价;一次“让步”,可能造成的是无法弥补的安全隐患。脱密期这道屏障,动不得!


 




返回上一页


正品保证 优质服务 急速物流 售后无忧